岁月静好中的匠心传承
有一处古建筑群,它不仅是古代帝王的皇宫,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瑰宝,这就是故宫,也叫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的中轴线上,以其宏大的规模、严谨的布局、精美的建筑艺术,以及丰富的文物藏品,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宫殿之一,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瞻仰,在这座巨大而辉煌的宫殿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默默无闻地工作着,用双手修复那些岁月的痕迹,让历史的记忆得以延续,我有幸成为这支“文保大军”中的一员,参与了故宫文物修复工作,在《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旅程中,体验了匠心独运与岁月静好的交融。
初入故宫:心灵的震撼与使命的开始
第一次踏入故宫的那一刻,我仿佛穿越了数个世纪,眼前的宫殿古朴庄重,每一砖一瓦都似乎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我被分配到了钟表组的修复工作,每组文物修复师大都会被要求先从最基础的学徒做起,尽管我对机械已有一些认知,但真正面对这些古老的、复杂的钟表时仍不免感到一丝紧张和不安。
我的导师是钟表组的资深修复师张师傅,他不但技艺高超,更难得的是他对于每一件文物都怀有无比的敬重和热爱,他向我介绍钟表的历史、构造、修复手法等知识,并亲自演示如何通过巧妙的操作将那些“沉睡”的文物重新唤回生机,那一个个机械灵动的小零件、那段段生动逼真的场景重现,让我深刻体会到每一个修复动作背后的故事与情感。
匠心独运:细节之处见真章
修复钟表不仅仅是对物件外观的复原,更多的是对其原汁原味的复现,一次我在修复一只名为“镶金镀银象拉老座钟”时深切地体会到这一点,这座钟虽然外表已被风化侵蚀,呈现出苍老的面貌,但当我小心翼翼地拆开每一个齿轮、抹去积年的灰尘、调整错位的结构时,我能感受到它背后曾经流动过的时光身影。
完成这件修复工作前后花了近三个月的时间,期间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绘图、匹配、矫正、咬合、调试……这些都需要无与伦比的耐心与细心,每当一个齿轮在齿轮链条中准确地咬合上;每当一根发条紧紧盘好后的完美运转;每当一双手拨动象鼻令其进行闹铃的精准报时…… 我无不深深感受到时光在这里被重新连接的过程。
传承与创新:老技艺的新生
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传统技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在故宫的文物修复中也不例外,幸运的是,这不仅仅是手艺的传承,更是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结合的过程,我在工作中不仅仅学习恢复了传统的修复技巧比如:鳔金、上漆等;也接触到例如利用数字照片进行形状及图案的复原、使用最新的分析光学仪器进行材质鉴定等技术手段,通过这种古老与现代的结合更让我看到文物保护事业的广阔前景——即传承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和发展。
我还记得有这样一位老前辈,他的名字叫傅林夏,他负责修复古画和玉器等种类繁多的文物,他在修复名贵古画时像抚摸一位老朋友一样悉心照料它们的每一处伤痕与污迹;为准确定位每一块玉器的成因及时代背景时的深思熟虑;还特别爱学习新技术融入自己的手法里让传统技艺更加精准高效,他用毕生心血培养了我对于这些传统工作的热爱和责任感让我深深感受到“心手合一”的境界。
在故宫工作的几年里我也逐渐接触了电影拍摄团队拍摄关于我们日常工作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当初参与时没想到这会成为一座让人认识并理解中国非遗技艺与文保工作的重要桥梁,每一次看到国外友人或学术专家因为这片纪录片对中国匠心精神的赞叹和震惊我也倍感骄傲和动力,它不仅让我接触到了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也让更多人了解并希望参与到这支伟大的队伍之中共同守护我们民族的瑰宝。
岁月静好:那份难得的宁静
在故宫工作的日子里最令我感慨的是一个远离喧嚣、能真正静下心来的工作环境,每天经过太和殿、午门等著名的景点看到那些踽踽独行的游客或是匆匆一瞥的过客我感到生活的意义和自身价值不仅在于游走于人海的尽头而是在于这种对于历史和文明的责任感上,这里的每一天都充满了对美的追求和艺术的感悟。
然而这份宁静亦是种难能可贵的“修复”,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似乎忘记了时间与空间的沉静美;而在故宫的工作中我学会了怎样回归自己的内心怎样在纷扰中找出那片宁静与纯净的所在,这里的每一处细节都仿佛教会了我怎样去理解历史去看到过去与现在的对话去体验当下真实的自己,或许这也是《我在故宫修文物》想要传达给人们的一种独特的人生态度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